網祭

< 網祭 >

這個時代是否需要數字墳墓?

    首先需要聲明的是,關於數字信息(博客)墳墓此前或許有人提出過,我對這個項目也有一定的想法。不過我並不在意這個項目的想法和創意,我希望能拋磚引玉,讓有能力的人來開發這個項目,如果您有能力可以完成這個項目,在完成後煩請告知鄙人,我真的很喜歡這個項目的出發點。
觀察了很多博客圈或聯盟,出於各種目的、標準、情懷,聚集的是一群正在努力創作或是將創作作為目標的博客主。我偏偏很喜歡去「墳墓區」,尋找那些「已故」的博客,有的點開是因為服務器到期、有的是因為無備案號而被關停、有的早就消失不見、還有的雖然還活著,但已經是行屍走肉的狀態。查看這些「已故」博客最後一篇日誌,對我來說是一件有趣的事情——雖然只是妄想,但我會在腦海里把他們放棄博客的原因,結合他們最後一篇文章的內容,想象出一個完成的故事。
因為分手而停止更新的大有人在;也有完成了某一個月的總結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的,他明明在那個月許下了那麽多的承諾和希冀,但不再見他回來反饋;也有結完婚生育孩子之後,漸漸放慢了更新的速度;還有去了異地生活,便再也看不到他們新生活過得如何。
不過在腦補這些故事的時候,我一直堅信一個重要的準則:「過得幸福的人,往往不會勤於更博,因為他們會花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」。說這話顯得自己很沒有底氣,我倒是天天都在寫,但是生活也得繼續。只不過寫作對我來說,不過是早上泡杯茶後,在茶還無法涼透的兩個小時內,動腦子或不動腦子或懶得動腦子寫完的東西,目的是保持大腦思考(好像自相矛盾了),免得腦子生銹。
一個博客的停更或許有各種原因,但結局都是一樣的——它們會在某一天徹底消失,而這種數字信息的消失顯得更加的殘忍。它們會完全從無法觸摸到的互聯網上消失,任何信息都無法被留存,而它們被統一為「404」這個編號。這樣想想實在可惜——當然,有些內容其實也是一個人的黑歷史,但是這些信息的留存如果能由人控製,那值得被保留的,確實應該有一個能承載它們的空間。
既然有人做「活著」博客的事情,那為什麽沒有人去做「已故」博客的「生意」呢。(說是生意,我是覺得保留已故博客,或是當博客主去世後,也希望博客能被保留下來,這是一種切實存在的需求,既然有需求,那就可以說成是生意。)
? ShangHai @ono
《已故博主博客代管協議》並不是一個玩笑,而是我真實在謀劃的事情,不過這份協議也僅僅只能針對我自己。當我(被動或主動)停止更新博客後,若想繼續留存博客,就需要有人能幫我繼續運營。而後,博客的運營不再是關鍵,存續和維護成了這個博客的核心需求。當然,我在前幾天的文字里,也提到過,已故博主的博客事實上也可以繼續運營下去,但這對維護運營博客的乙方來說,是需要一定能力的:
    正確理解前序博主的思維邏輯、認知角度;
    如需更換博客運營風格,需要在某一個契機製造自然過渡的設定,比如一個人「失戀」之後,心情大變,隨後寫作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等等;
    由甲方提前準備好內容,按照約定定時發布;
另一種關乎博客的「死亡」,則是我提出的一個構想。能否設計一個「博客墓場」,里面保留著博客消失前的最後「音容笑貌」,這是一種反向的約定:
    博客主可以為自己的博客設定確切的「死亡時間」,例如域名到期、服務器到期;
    博客主可以為自己的博客設定「宣告死亡」的邏輯,例如博客停止更新半年或一年,則默認為博客「已故」,交由平臺代為保管或備檔;
    博客主可以為他人的博客實行代管,即簽署前面提到的《已故博主博客代管協議》,由友鏈博主或是博主親人代為保管;
其實留存的方式很簡單,比如每天抓取一次博客的首頁內容或是截圖,在某一天識別到404之後,將最後一次保存的內容或截圖作為該博客的「墓碑」,然後留存在墓場之中。可以由博客主寫下離開的原因,也可以留下空白的墓誌銘讓別人猜想,可以讓人來緬懷,也可以讓人來記起,可以當作是一個時間膠囊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打開,也可以將它藏在時間的長河里被自己忘記。
數字信息正式因為太多太雜,而變得讓人意識不到應該去珍惜。現在已經不是紙面記錄的時代,被用數字和代碼組合成的信息,它們本身就是一個悖論——他們可以是真實,但是也可以在一夜之間被認定是虛偽,他們可以保留一個人所想,但是也可以被另一個篡改剽竊。當所有人的信息都是虛偽的時候,反而都成了真實;若所有人的想法都是真實的時候,到最後都變成了虛偽。這大概就是我想要發起一個「博客墓場」的根本原因,我希望這個時代能為數字信息建立一個墓場:
每一個人都可以被忘記,每一個人也值得被記起。